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腹部仅背板有淡色基部横带;雄蚊抱肢基节亚缘毛众多,排为一群。幼虫1-C细弯,刺毛状。
形态描述
雌蚊小型蚊。翅长约3.0mm。头:头顶正中有淡色平覆鳞并向眼后延伸形成窄边。喙、触须和触角均棕褐。触须约为喙长的1/6。食窦甲:食窦弓内凹,食窦甲齿约60个,细长,约略等长。胸:中胸盾片盖以红棕色平覆鳞。胸侧板淡棕,中胸后侧下鬃1根。翅:翅鳞正常。足:除各足股节腹缘色淡外,一式暗棕。腹:腹节Ⅲ-Ⅶ背板有淡色基带。腹板淡棕,无带。
雄蚊似雌蚊,但触须长于喙,指状突微小。喙基部腹面有一排刚毛。触角梗节内侧无乳突。鞭分节5有3-6片长窄端尖鳞,长约伸达鞭分节8;鞭分节6有一簇约10余根扭曲的毛丛;鞭分节7有长短各一扭曲的毛簇;鞭分节8有7-8根稍长而弯曲的毛簇;鞭分节9有2-4个枪锋状长鳞;鞭分节10特化毛不显著,仅有2根较粗的刚毛。尾器:抱肢基节亚缘毛众多,成群排列。亚端叶三棒中的前棒末端膨大,另2根约等长,末端钩状;后部毛组中有不等长的宽叶片两个和4-5个短而弯的鬃。端节亚基段显著变窄,后又渐变宽,亚端部复急剧变细,其背缘有螺旋状缘脊。阳茎侧板背叶弯曲末端削尖。
356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八卷
幼虫头:触角有小刺1-A着生于靠前方3/5处。头毛1-C弯刺状;4-C细小,分2-4枝,其长度约为毛基距的1/2; 5-C分3-4枝;6-C分2-3枝;16, 17-C微刺状。颏每侧约6-7个齿。胸:前胸侧部可有细刺。前胸毛1, 2-P单芒枝;3-P细短,分2-4芒枝,较短;4, 8-P分2枝;5, 6-P单芒枝;7-P分3-4芒枝;14-P简单,不分枝。腹:腹毛6-Ⅰ分3芒枝;7-Ⅰ分2芒枝;6-Ⅱ-Ⅵ分3-4芒枝。栉齿末端繸状,40-50个组成一齿区。呼吸管细长,指数7-9,为尾鞍的4-5. 6倍长,无中黑环;1-S4对,各分2-3枝,等于或略短于着生处管径;梳齿10-14个。腹毛1-X分3-4枝;2-X分3-4枝;3-X不分枝。肛鳃约与尾鞍等长。
形态描述
雌蚊小型蚊。翅长约3.0mm。头:头顶正中有淡色平覆鳞并向眼后延伸形成窄边。喙、触须和触角均棕褐。触须约为喙长的1/6。食窦甲:食窦弓内凹,食窦甲齿约60个,细长,约略等长。胸:中胸盾片盖以红棕色平覆鳞。胸侧板淡棕,中胸后侧下鬃1根。翅:翅鳞正常。足:除各足股节腹缘色淡外,一式暗棕。腹:腹节Ⅲ-Ⅶ背板有淡色基带。腹板淡棕,无带。
雄蚊似雌蚊,但触须长于喙,指状突微小。喙基部腹面有一排刚毛。触角梗节内侧无乳突。鞭分节5有3-6片长窄端尖鳞,长约伸达鞭分节8;鞭分节6有一簇约10余根扭曲的毛丛;鞭分节7有长短各一扭曲的毛簇;鞭分节8有7-8根稍长而弯曲的毛簇;鞭分节9有2-4个枪锋状长鳞;鞭分节10特化毛不显著,仅有2根较粗的刚毛。尾器:抱肢基节亚缘毛众多,成群排列。亚端叶三棒中的前棒末端膨大,另2根约等长,末端钩状;后部毛组中有不等长的宽叶片两个和4-5个短而弯的鬃。端节亚基段显著变窄,后又渐变宽,亚端部复急剧变细,其背缘有螺旋状缘脊。阳茎侧板背叶弯曲末端削尖。
356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八卷
幼虫头:触角有小刺1-A着生于靠前方3/5处。头毛1-C弯刺状;4-C细小,分2-4枝,其长度约为毛基距的1/2; 5-C分3-4枝;6-C分2-3枝;16, 17-C微刺状。颏每侧约6-7个齿。胸:前胸侧部可有细刺。前胸毛1, 2-P单芒枝;3-P细短,分2-4芒枝,较短;4, 8-P分2枝;5, 6-P单芒枝;7-P分3-4芒枝;14-P简单,不分枝。腹:腹毛6-Ⅰ分3芒枝;7-Ⅰ分2芒枝;6-Ⅱ-Ⅵ分3-4芒枝。栉齿末端繸状,40-50个组成一齿区。呼吸管细长,指数7-9,为尾鞍的4-5. 6倍长,无中黑环;1-S4对,各分2-3枝,等于或略短于着生处管径;梳齿10-14个。腹毛1-X分3-4枝;2-X分3-4枝;3-X不分枝。肛鳃约与尾鞍等长。
生物学
生态习性 幼虫孳生于较大面积的水体,如池塘、洼地、沼泽、沟渠等。偶也见于小面积的水体中。成蚊栖息于林区或开旷的地区。吸鸟血,偶吸人血。
国外分布
国外:分布于印度、斯里兰卡(?)、泰国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以及日本琉球群岛等地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蚊种和长指库蚊、红胸库蚊及变异库蚊同属长叶库蚊亚组。其触角特化明显为共同特征。但可依下列性状加以区别:体型较大;腹节背板有淡色基带;雄蚊尾器抱肢基节有众多排列不规则的亚缘毛等。
检视标本总数:4♂♂,5♀♀,6L。
检视标本总数:4♂♂,5♀♀,6L。